欢迎访问周口市科学技术协会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党的建设 > 基层支部建设 > 正文

“光荣在党50年”思想工作汇报
---刘景洲

〖发布时间:2022-07-20〗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信息来源:周口市科学技术协会〗 〖打印本页〗

  周口市科协党组、机关支部:

  2022年7月1日,当我收到中共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时,激动的心要跳出胸膛,颤抖的手捧着金章仔细端详。岁月荏苒,从青涩少年步入古稀之年,五十载的党内生活,五十载的紧跟追随,五十载的栉风沐雨,五十载的风雨兼程,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在老党员们的传、帮、带教育下,在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我一路走来,初心未改,使命未移。现将我的思想情况、工作情况向党组织汇报如下:

  一、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背景

  我于1971年12月,在兰州军区守备师三团司令部机要股期间,经邱荣岱(时任三团副政委)、李东海(时任三团机要股副股长)二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1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极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的9月13日发生了震惊中外事件,即林彪叛逃、座机坠毁蒙古温都尔汗事件,史称“九一三”事件。我们守备师是一线部队,事件发生后,部队立即进行前沿阵地,整个部队处于临战状态。当时机要股李铁宏股长通知我和刘存良参谋,随时待命支援边防团,一旦苏蒙军(当时苏联军队在蒙古驻扎军队百万)入侵,我二人将随边防团在中蒙边境开展游击战争。

  “九一三”事件发生后,上级的加急电文一份接一份传过来,当时我和刘存良参谋值班,我们二人两天一夜没有睡觉,将第一批所有电文及时、准确处理完,才转交其他同志继续接着工作。

  部队进入阵地后,师直侦察部队立刻深入中蒙边境一带侦察,在确定苏蒙没有集结兵力的情况下,首长们分析是国内出现了问题,这时部队才由临战状态转入了一级战备。

  我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势稍微缓和时,在边境前沿阵地加入的中国共产党。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历历在目、惊心动魄!

  二、努力学习政治理论,不断提高党性修养

  一个人不但组织上入党,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不断入党。入党后,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我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逐步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使自己置身于各级党组织领导之下,自觉在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1971年底——1973年,部队开展整党整风的政治学习,在这段时间里,我系统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章节选、《毛泽东选集》1—4卷等马列著作。通过学习这些原始著作,明显提高了马列理论水平、提高了党性修养,提高了遵守党规党纪的自觉性,磐石了自己的政治理论基础,坚定了跟共产党走的决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内先后开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理论学习活动。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理论成果,新的理论成果又指导我们新的社会实践活动。毛泽东思想指引我国站立起来,邓小平理论指引我国富裕起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使我国逐步强大起来。我认真对待每次政治理论学习,因为,每次政治理论学习都是提高自身党性修养的过程,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过程,是思想上不断入党的过程,是紧跟党中央部署,在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过程。

  尽管退休10多年,我仍然坚持通过电视,收听收看中央新闻联播节目,通过电脑、手机观看新闻时事,关心国内外大事,努力使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紧跟党中央战略部署不落伍。

  三、实事求是,努力作好党务党建工作

  我先后在周口地区食品公司、周口市科协工作期间,长期担任

  党支部组织委员。在担任这一职务期间,在支部领导下,积极献策建言,为促进基层支部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向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一)加强党的队伍建设积极向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我在担任周口地区食品公司党支部组织委员期间,“十年动乱”刚刚结束,正值基层支部整顿。周口地区食品支部由于历史原因,十五年(1965年——1980年)来,没有发展过一名党员。现有的党员都是从各个单位调入的。原单位许多积极要求入党的优秀老同志,由于多种原因,被挡在党的大门外,部分优秀青年由于看不到入党的希望,都不敢写入党申请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老同志看到我们党焕发了青春,积极写入党申请书,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加强党员队伍,活跃开展好支部的工作,经党支部研究,决定发展一批新党员,由我负责具体实施。

  在向周口地直党委提交发展党员计划时,遇到了问题。当时上级党委要求发展、培养党员的对象,重点是年龄45岁以下的青年,我们上报的两位发展对象是近50岁的老同志,在年龄上不符合当时培养、发展党员对象的要求。

  面对这种情况,我大胆向地直党委组织部侯部长陈述地区食品公司的历史情况,以及现在的状况。时任食品公司党支部书记李树帮同志亲自到地委组织部反映情况。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地直党委采取“特殊情况特殊办”的方式,解决了两位优秀老同志的入党问题。

  从1980年开始,地区食品公司支部每年培养发展2名优秀的同志(45岁以上一名,45岁以下一名)加入党组织,为党组织输送新生力量的同时,极大地调动了本单位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干好工作的积极性,也使支部的学习、宣传、组织活动等工作步入了健康的轨道。

  我在周口市科协机关支部担任组织委员期间,在党组、支部的领导下,积极制订、上报党员培养、发展计划,做好党员培养对象的材料记录工作、发展对象的外调材料搜集、整理工作,入党前有关材料的审核把关工作,市直工委工作人员对发展预备党员谈话后的反馈意见整理工作,以及审批前的跟进工作。在党员发展工作中,在支部的领导下,我认真、细致地把好材料关、程序关、质量关,做到培养一批,成熟一批,发展一批,保障了党员发展工作健康、顺利进行。

  (二)讲正气树新风立标兵

  2005年,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市科协党员李军同志在银行储蓄所拣到一万元现金,她没有占为已有,而是将现金主动交到银行柜台上,等待失主认领。此事过后,李军同志在单位没有声张,同志们都不知道此事,还是银行的同志被她这种拾金不昩的精神所感动,将其事迹通报给科协党组书记宋杰同志。

  科协党组、支部一致认为:李军同志拾金不昧的先进事迹,是一个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讲正气、树新风,这就是最好的典型。党组书记宋杰同志向市委,机关支部向市直工委汇报了李军同志的优秀事迹,在科协党组、支部的举荐下,李军同志被中共周口市委表彰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为全市科协系统树立了先进的典型。

  (三)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创建先进党支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项工作逐步纳入正轨,党建工作提出“创先争优”(创建先进党支部、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周口地区科协支部隶属周口地直党委(后改称为中国共产党周口市直工作委员会)。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科协机关支部改选,季玉诺任机关支部书记,杨国安任副书记,我任组织委员。为了进一步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使新改选的支部跨进市直先进行列,我和支部副书记杨国安同志,找到当时主持市直工委工作的魏千红副书记,向他汇报、学习基层支部如何开展“创先争优”工作。通过和魏书记的交流,我们意识到:科协党员人少,又不是主要部门,因此没有列入市直工委的表彰重点支部。

  从市直工委回来后,杨国安同志向党组汇报了此情况。我们没有怨天忧人,而是根据市委部署,按照先进支部标准,一步一个脚印开展创建活动,每年都将支部的工作总结上报市直工委。经过连续三年不断的创建活动,科协机关支部终于跨进了先进基层支部的行列,从那以后,科协机关支部的工作,在科协党组的领导下,一直处于市直机关支部的先进行列。

  (四)关注困难党员生活,体现党组织温暖

  2000年后,企业改制进入“阵痛期”。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使许多企业关闭,大批人员分流下岗,许多家庭生活遇到了困难。当时科协党员队伍中,张开端的爱人、杨国安的爱人下岗;于克同的爱人身患癌症;韩美莲的丈夫偏瘫不能自理,这些同志的家庭经济状况都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向市直工委反映了本单位生活困难党员的实际情况。得到市直工委有救济生活困难党员的政策后,经科协党组研究批准,以机关支部的名义向市直工委写出申请报告。在当年春节前,第一次从市直工委领回对生活困难党员的生活补助金。在上报生活困难需要救济的党员名单中,有支部书记杨国安同志,但是他没有要,将指标让给了其他生活困难的党员同志,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先人后已、无私奉献的精神。

  自我入党以来,脑海里镶钳的是共产党员只有“奉献”二字,没有“索取”二字。通过市直工委对生活困难党员给予补助的事情,改变了我对上级党组织的认识。上级党组织从有限的党费中救济生活困难的党员,是党组织关心、体贴、帮助生活困难党员的具体行动,体现了党组织的温暖。

  我做为基层支部的组织委员,是联系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丝带”,有责任把上级党的政策落实到每个党员身上。从那以后,每年春节前,我都会向科协党组、机关支部汇报生活困难党员的情况,并统计造册上报市直工委,以得到上级党组织的支持。每年,科协党组、支部用上级党委下发不多的生活补助金,慰问生活困难的党员同志,把党组织的关怀及温暖送到生活困难党员家中。

  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田间地头科技推广为民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党中央始终最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央每年都会发出1号文件,对“三农”问题作出重要的指示和部署。

  科协党组和支部围绕“三农”问题,每年都会号召我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解决“科技棚架”问题,向农民宣传、指导、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科协机关本身也每年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农村科普实践活动。

  1990年——2000年期间,我参与了科协组织的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每年都和其他同志一起,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宣传、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为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为提高农民种田的科技本领,做了一些工作。10年间,我参与的大型农业科技推广活动主要有:淮阳县许湾乡、安岭乡的小麦“一喷三防”工作(一喷三防是指:通过机动喷雾器向麦田喷洒有关农药及有机肥料,防小麦病虫害、防小麦倒伏、防干热风);西华县大王庄乡、皮营乡小麦“一喷三防”工作;川汇区南郊乡小麦“一喷三防”工作。扶沟县李大庄乡高河套村棉花病虫害防治工作;商水县张庄乡棉花病虫害防治及棉田技术管理指导工作;商水县固墙镇布郎李栽培管理技术推广工作;川汇区南郊乡贾窑村大棚黄金瓜栽培技术管理指导工作。

  (一)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推广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各项工作步入改革开放新阶段,在农村,主要学习安微省小岗村经验,开展家庭联产承包制,激发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当时,由于科技水平有限,都是靠传统的种田模式和方法,小麦产量始终徘徊在亩产300——500市斤低水平阶段。

  为提高小麦的产量,提高农民科技种田的意识,科协党组、支部决定从小麦田间管理工作入手,让农民认识、重视小麦“一喷三防”工作的重要性。这项工作,大多是时任科协主席、党组书记康秉森同志运筹帷幄,亲自策划指挥,副主席王文礼同志深入基层,在一线指挥,杨国安同志当时是科协唯一的农学专家,在农业技术上由他设计、指导和负责,其他同志一是做好协助工作,二是做好宣传工作,三是深入田间地头,检查技术落实问题。

  在小麦田间管理推广工作中,我们在淮阳县安岭乡陈楼行政村的工作扎实,从培训农民的技术,到落实各项具体措施,在遇到灾害年份的情况下,仍然取得小麦丰收,为淮阳县的小麦田间管理工作起到极大的示范、推广作用。

  当时淮阳县安岭乡在农业上开展“双万工程”,即“七万亩小麦七万亩套”(小麦套棉花)。地区棉麻公司负责该乡的棉花技术管理工作,地区科协主要负责小麦田间管理工作,科协的具体任务是以该乡陈楼行政村为试点,以此辐射带动全乡小麦的田间管理工作。在具体实际操作中,科协主要做了以下细致的工作。

  1、科协拿出科普经费,为陈楼行政村培养农民技术员20多名,让他们吃住在农校,脱产学习20多天。学习期间,由农校、农科所的教授、专家给他们讲小麦从种到收各个阶段的管理工作,使他们学到了农业科技知识,提高了他们科技种田的意识,为我们在陈楼村小麦“一喷三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2、科协从地区农业机械研究所购置10多部精播耧,使该村每个村民小组一部,要求用精播耧播种小麦。

  3、为达到稳产、高产,科协提供小麦优良品种。当时我和杨国安同志到中国农科院安阳白璧农科院调运麦种。早晨出发,第二天凌晨才到陈楼村,村支部书记陈开龙同志得知我们一天没有吃饭,立刻安排老伴为我们做面条。他感动的说:“你们科协的同志干起工作,真是拼命啊!”

  4、为防止地下害虫吃播下地的麦种,我们采取小麦播种前,麦种(药物)拌种技术,以此消灭地下害虫,保证麦苗出的齐,出的壮。当时遇到传统习惯,阻力比较大,最后还是推广了小麦拌种技术。

  5、在小麦拔节至扬花期间,根据情况开展“一喷三防”工作。

  以上技术措施,将传统小麦品种改为现代优良品种;将传统播种耧改为现代精播耧;将传统播种不拌种,改为播种时拌种;将小麦种后不管理,改为加强科学田间管理;通过以上四个改变,使该村农民提高了科技意识,学会了科技种田的方法,尝到了科技种田的甜头。

  当年,小麦遇到黄(条)锈病,收割前遇到暴雨大风,致使淮阳县小麦大面积倒伏。但是,在陈楼村,由于杨国安同志技术指导及时、正确,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良种良法,保证了小麦稳产高产。陈楼行政村的小麦没有倒伏,在全区小麦大面积减产的情况下,陈楼村小麦平均亩产800多市斤,在当时是全区小麦亩产最高的行政村之一,该村受到周口地区行署的通报表彰。

  淮阳县安岭乡小麦“一喷三防”工作的试点成功,拉开了全区小麦“一喷三防”的帷幕,在以后的小麦田间管理工作中,小麦“一喷三防”工作是提高小麦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棉花病虫害防治工作

  周口地区沙河以北的县有种棉花的习惯,但是棉花管理技术性强,病虫害较多,特别是棉铃虫,耐药性强,农药如果喷的时机不对,无法控制虫害的蔓延,造成棉花的严重减产和绝收。我和杨国安同志主要参与了扶沟县李大庄乡高河套村、商水县张庄乡的棉花病虫害防治工作。当时,我们吃住在乡村,刮风下雨也好,酷暑高温也好,蚊虫叮咬也好,我们以共产党员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精神鼓励自己,克服困难,坚持在棉田第一线,时刻监测虫情,及时号召棉农喷洒农药,保证了棉花的高产丰收,保证了棉农的经济利益。

  中国农业大学一位老教授研制出一种专治棉铃虫的特效药,要在我区进行推广试验,当时由王文礼副主席牵头,我和杨国安同志具体负责实施,确定在扶沟县高河套村搞试点。

  扶沟县李大庄乡高河套村是周口地区种植棉花的老基地,时任扶沟县人大副主任兼高河套村党支部书记高喜同志,是个“科技迷”,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接受新技术特别快。当时流行的营养钵、地膜覆盖、麦棉套种,都是他们村先试行,然后再推广到全县、全地区,该村许多棉农受县、地区的派遣,到外地区、外县做棉花技术员,负责外地的棉花技术指导工作。这里的棉农都是技术员,在技术员成堆的地方,我们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可见难度之大,在技术方面稍有不慎,就有被耻笑、被“赶回来”的可能。

  我和杨国安同志吃住在村外一个养猪场的附近,白天猪粪臭哄哄,苍蝇乱飞,晚上蚊子翁翁叫,身上被叮疱,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我们将艰苦置之身外,不管刮风下雨,坚持每天早晨深入在棉花地里,检查虫卵繁殖变化情况,精心做好棉田虫情测报工作。

  当时的技术方案是:全村2000亩地棉田,用2位机喷手,每人负责1000亩地。用的是农药原液,要求按比例随用随配(药)随喷(洒),在施药时间上要求:太阳落山后开始喷洒,太阳出来前停止喷洒。具体喷洒时间,根据虫情变化,由杨国安同志决定。

  在第一次喷药前,为了试验药效,杨国安同志从棉田捉来一只棉铃虫成虫,用药剂喷洒到成虫身上,不到一分钟时间,成虫死亡,杨国安同志才放心,让机手们大胆向棉田喷药灭虫。

  那年秋季,雨水下得特别奇怪,晚上下雨,白天晴。由于晚上下雨,无法向棉田喷洒农药,看到棉铃幼虫趴在棉叶上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我和国安同志心急如焚。如果幼虫长大,产生虫害蔓延,造成棉花减产,我们无法向当地的棉农交待。

  我和国安同志成夜不睡觉,认真观察天象,商量对策。最后发现前半夜下雨,后半夜天晴,棉叶上全是雨水。按照规定及规律,雨后一般是不能喷药杀虫。为了解决喷药杀虫问题,我们连续7个晚上,踩着泥水到棉田观察棉铃虫的生长活动情况,观察能否施药。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雨水停止约2个小时,后半夜的微风把棉株上5叶的雨水吹干,棉株5叶以下叶子上尽管全部是雨水,但是没有棉铃虫,棉铃虫大都趴在棉株上3叶,这是施药杀虫的极好时机。

  当我们让机手喷施农药时,遇到了阻力。他们种棉花10多年,有丰富的经验,认为雨季不能喷药,棉叶上的雨水能抵消药效,杀不死成虫。我们就带他们到棉田,让他们亲自观察棉铃虫的活动情况,以及棉叶上附着的雨水情况,解释这是喷药的最好时机。在他们同意的情况下,晚上12点开始喷药,到天亮停止施药。

  这样在连续下雨的情况下,由于施药时机得当,我们控制住了棉田的害虫。但是高河套村周边村庄棉田的棉铃虫却泛滥成灾,连续阴雨天过后,只见棉田里到处都是喷洒农药的棉农,而高河套村的棉田却没有一人喷药。这些村的棉农们说:“没见高河套村的人打药,也不见他们棉花地里有虫,真是奇怪!”有棉农幽默地说:“高河套(村)的虫都爬到我们的棉花地里啦!”

  一般情况下,棉株从苗期生长到棉花采摘,需要往棉田喷洒农药11——13次。当年,扶沟县棉田喷药大都在13次,部分棉田喷药14次。而我们在高河套村只喷药4次就控制住了虫害。

  这次棉铃虫防治工作,由于是机动喷雾器喷洒农药,2000亩地只用2个机喷手,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由于是农药原液,每亩棉田农药费减少支出60元。在自然气候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由于我们始终在第一线,认真调查,细致分析,把握住喷药的最佳时机,控制住了害虫,保障了棉花稳产、丰产,胜利完成了棉花病虫害防治任务。

  (三)推广立体种植技术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化建设的不断进程,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如何在有限的耕地内,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是农业科技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在此期间,我利用外出的机会,考察、学习外地间作套种、日光温室种植的经验,为指导、推广本地立体农业的生产,积累知识和才干。

  1、试验“五种五收”,获粮菜双丰收

  根据中央1号文件“一手抓好米袋子,一手抓好菜篮子”的指示精神,结合我区间作套种的习惯,我在商水县张庄乡王岗村指导农民“五种五收”间作套种模式,并取得粮菜双丰收的成果。

  “五种五收”:是指一亩地,一年内种五茬收五茬粮食或蔬菜,这种模式可极大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我在王岗村指导的种植模式是:“一麦两玉米两菜”。即:小麦、春玉米、秋玉米、豆角、大白菜。

  种植方法是:种植小麦时,播种六行小麦,留出四行空档地。3月20日左右开始打营养钵育玉米苗;清明过后,移栽春玉米到小麦空档地中。5月15号左右准备秋玉米营养钵;小麦收后,在空档地移栽秋玉米。8月10日左右收春玉米,在空档地移栽大白菜苗;同时在秋玉米植株边上播种豆角。秋玉米收时,只掰玉米棒,留下玉米秆作为豆角攀爬的支撑物。

  当年,经过统计加测算,小麦亩产(平均)750市斤;春玉米600市斤;秋玉米1100市斤;三项粮食相加亩产合计达到2450市斤。大白菜亩产3200市斤,豆角亩产900市斤,二项蔬菜合计4100市斤。

  这项成果,使亩产粮食超吨,蔬菜超千斤。按照当时市场价折算,一亩地经济收入达到近万元。同时,也使当地农民大开眼界,认识到:土地也可以这样种!

  此模式通过实践获得了成功。此项目荣获河南省科协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二等奖”。此种植模式被《农家参谋》杂志登载。

  2、指导棚瓜生产,获市委表扬

  2000年,我在川汇区南郊乡贾窑村指导大棚黄金瓜生产,获得成功。黄金瓜是一种甜瓜,其皮是金黄色,故称“黄金瓜”。我区除扶沟县崔桥乡种植外,当时其它地方没有种植。

  安徽省某种业技术研究所,利用激光辐射技术研究培育出黄金瓜种子,当时正在进行推广,并且提供管理技术。贾窑村的瓜农们同意并利用该研究所的种子和提供的技术,在该村种植大棚黄金瓜,我主要在该村进行技术指导。

  棚菜生产技术,我在太康县符草楼乡挂职锻炼期间,指导过大棚黄瓜生产,对于指导棚内生产甜瓜技术,我是第一次。为吃透大棚甜瓜管理的各个技术环节,我通过科技图书、报纸、杂志搜集有关大棚甜瓜的生产管理知识,进行学习研究,又请安徽省某种业研究所人员到该村给瓜农们讲生产管理方面的技术。

  在具体操作中,我采取集中与分散的形式指导技术。每到一个生产环节,我将瓜农们集中在一个棚内,然后讲如何操作和管理,让瓜农们听明白、会操作后,再回到自己的棚内进行操作或者管理,在栽植期间、浇水期间、防治病虫害期间,我一个棚一个棚检查落实,教他们如何整枝,如何使瓜座果。为了减省开支,我教他们如何熬石硫合剂,进行叶面喷洒,保护叶面,防止病虫害。

  当年6月上旬,30多个大棚的黄金瓜全部成熟。该村每个大棚面积半亩,棚内种植1300株——1500株,每株结一个瓜,可结1300——1500个瓜。当时周口瓜果市场批发价1个黄金瓜可以(按斤计价)卖到3元——5元,经了解瓜农,大部分瓜农的收入在3000元——5000元之间。

  黄金瓜成熟后,我与他们进行技术经验交流时,才得知该村瓜农徐四没有用石硫合剂,而是买进口农药进行防治病虫害,他整个瓜季农药费用支出180多元,其他的瓜农农药费用支出在40元左右,最少的大棚农药费用支出10多元钱。

  当时徐四问我:刘技术员,你为什么让我们用便宜的农药?不让我们用价格贵的农药?

  我说:既要保证你们种植成功,又要考虑你们的经济效益,土办法即防病虫,又减少成本,为啥不用呢!

  徐四当场后悔。其他瓜农感动的说:老刘比我们想得周到,你心里装着我们瓜农啊!

  该村的村民为了感谢市科协对他们的技术指导,集体“上訪”,把感谢匾送到周口市委。后来,周口市委办公室以简报形式,表扬市科协派科技人员下乡,帮助农民科技致富的作法。

  10年的田间奔走,10年的酷暑寒冬,10年的风霜磨练,铸就了我一颗为农民服务的红心。现实是艰苦的,回忆是幸福的!毕竟在周口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我出过力、流过汗,为推广农业新技术,为农民科技致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实践党的宗旨,做了一个普通党员应该做的事情!

  四、结束语

  5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弹指一挥间;50年,在人的一生中,

  生命已过大半。50年来,我在共产党这个伟大的群体中度过。50年来,我在各级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成长;在各级领导、老党员们的帮助下努力工作。回忆个人50年来,在平凡的生活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还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处处能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事事能按党章党规办事,没有给共产党这个伟大、光荣的牌子上抹黑。

  50年来,我没有象科学家那样,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没有象英雄们那样,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象企业家那样,为国家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只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微小平凡的工作,是一名“党叫干啥,就干啥”的普通共产党员!但是,党中央没有忘记我们这些平凡的党员!各级党组织没有忘记我们这些平凡的党员!当我捧着“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时候,心潮澎湃似浪涌,恨不能再年轻50岁,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富裕,为国家的强盛,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再干它50年!

  以上是我的汇报,敬请党组织、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下面赋拙诗两首,以表达我的心情!

  七律·在党五十年感怀

  (2022年7月1日)

  (平水韵)

  光荣在党五十年,

  面对金章忆昔前。

  广阔沃田农业干(1),

  黄沙戈壁戍疆边(2)。

  畜禽发展促经济(3),

  素质提高惠众贤(4)。

  伏枥仍怀兴带路,

  初心不变自挥鞭。

  注:1:指知青下放农村;2、指在军队服役;

  3、在周口地区食品公司工作;4、在周口市科协工作。

  七律·荣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感怀

  (2022年7月1日)

  (平水韵)

  颁获金章夜未眠,

  光荣在党五十年。

  巍巍信仰泰山重,

  朗朗初心翠柏坚。

  赤帜高擎迎难进,

  雄文常念政廉篇。

  放歌圆梦新时代,

  使命沿承续辈传。

  草书于深圳

  2022年7月14日完稿

var cnzz_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document.write(unescape("%3Cspan id='cnzz_stat_icon_1258671073'%3E%3C/span%3E%3Cscript src='" + cnzz_protocol + "s95.cnzz.com/z_stat.php%3Fid%3D1258671073'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